2020年5月11日,走进位于天柱县联山轻工业园区的贵州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内,看见随着烘干、剥壳、冷榨、过滤等一系列环节在自动化榨油机中一气呵成,色泽透亮的金黄色茶油缓缓流出,阵阵茶油的清香扑面而来。
“这些油茶籽提出油来后再通过加工将‘化身’为山茶油、精油、山茶籽洗发水等油茶产品推向市场。”在加工厂里,该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陈连山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公司发展情况:“公司通过‘古法新制’的工艺和产品研发,打破过去简单榨油的单一产品状况,研发出了食用油外的系列产品。”
天柱县是贵州省油茶发展大县。据了解,该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属偏酸性土壤,适宜油茶生长,自明清起就有栽培油茶的记载。
“作为天柱县传统产业,当地几乎家家吃茶油。油茶产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有一个小高峰的发展阶段。”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吴谋兴介绍说,早在2001年以前,天柱县16个乡镇就有13个乡镇种植油茶。
“但是由于全县茶油加工基本是小作坊初加工的食用油,再加上油茶品种老化导致产量少,生产者、加工者缺乏有效利益联结等原因,产业一直不能做大。”吴谋兴说。
近年来,天柱县提出了振兴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升级、促进小康提速、助推绿色崛起的工作总目标。围绕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县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将油茶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强力打造。
为转化提升油茶的低产能,该县从良种选种开始,一手抓老油茶基地改造,一手抓新油茶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种植技术,培育油茶良种,天柱县加强与国内油茶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育苗种植基地350亩,其中沙藏圃50亩、苗木繁殖圃300亩,有良种油茶苗近1000万株。
“目前基地已实现了培育3至4年出圃的油茶优质轻基质容器大苗,此项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周期缩短到两年,而且减少了造林管护投入,也促进了企业和群众积极营造油茶林的信心和决心。”带领技术人员奋战在油茶良种筛选评价工作中近20年的天柱县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袁昌选说。
“我们的基地苗木就是来自育苗基地的白市4号、湘林1号、湘林16号、湘林27号、湘林201号油茶树。320亩油茶从2015年开始挂果以来,产量连年增加,2019年产油茶果近10万公斤。今年没有受太多天气的影响,产量肯定会比去年又增加。”白市镇三间桥油茶林示范基地负责人杨平告诉记者,该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成立6年来不断吸收社员,从几户发展到目前的29户。
目前该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联结油茶种植户。基地规模1000亩以上企业3家、合作社1家,创建千亩高产油茶示范村8个。
天柱县在持续改造老油茶基地和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扩大油茶种植面积的同时,创建了天柱县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先后引进和培育了贵州恒生源、贵州永兴科技公司等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共21家从事茶油精深加工与资源培育,不断延长产业链。
企业通过引进科研人才、先进设备,不断解锁山茶油高级食用油、化妆品、保健和医药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助力产业扶贫。目前,贵州某科技有限公司500吨茶油精加工项目投产;贵州某油茶精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该项目可实现年产精炼山茶油1500吨、精油120万瓶、山茶籽洗发水300万瓶、山茶油软胶囊100万瓶。
疏通产销通道。该县通过“强化产业联盟,推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来打通供销渠道,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推进全县油茶加工业战略联盟,即:引导作坊加工主体与规模加工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实现加工原料及剩余资源循环共享,确保全县油茶籽加工率达85%以上。合力创建产品市场营销平台,打造“天柱茶油”公共品牌,主动融入“黔东南茶油”“贵州茶油”区域公共品牌,打通优质山茶油市场国内、国际化销售渠道。
“我们在不断丰富产品,精准对接市场。去年我们在国内的销售走得不错,产品供不应求。根据与北京某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代理协议,预计在今年能够试水国外高端食用油市场。同时我们也在开通电商渠道,拓宽销售渠道。”贵州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明峰介绍说。
目前,天柱县油茶产业已初步形成良种选育、育苗培育、基地种植、低产改造、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研发与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据统计,2019年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30万亩,茶籽产量8960吨,综合产值2.4亿元,带动4.5万户15.6万人增收。(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